solidot新版网站常见问题,请点击这里查看。
太空
Edwards(42866)
发表于2025年09月17日 17时40分 星期三
来自开普勒62号4:先行者
事件视界望远镜(EHT)国际合作团队公布了 M87 星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的最新精细图像,揭示了黑洞周围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M87 距离地球约 5,500 万光年,中心存在着质量超过太阳 60 亿倍的超大质量黑洞。EHT 是一个由全球多座电波望远镜组成、大小犹如地球的观测网。EHT 于 2019 年宣布第一个 M87 黑洞阴影的图像,2021年公开 M87 黑洞周围的偏振讯号。透过比较 2017 年、2018 年和 2021 年的观测结果,科学家朝着揭示黑洞附近磁场如何随时间变化迈出了新的一步。黑洞周围亮环的大小多年来保持一致,验证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预测,但偏振的样式却大幅改变!这意味着事件视界附近的磁化离子非常动态且复杂,让现有的理论模型面临挑战。研究显示,从 2017 到 2021 年间,黑洞周围的偏振方向发生了「翻转」:2017 年磁场呈现一种螺旋方向,2018年 逐渐稳定,而到了 2021 年则完全反转,呈现相反方向的螺旋。这种变化可能受到黑洞内部磁场结构与外部效应的共同影响。累积的观测结果显示,黑洞附近是一个持续演化、动荡的环境,磁场在其中主导了物质如何落入黑洞,以及能量如何向外喷发。

科学
Edwards(42866)
发表于2025年09月17日 15时47分 星期三
来自女神觉醒
根据在内蒙古鄂托克发现的连续恐龙足迹,中科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估计白垩纪兽脚类恐龙奔跑时速能达到 45 公里。研究团队在鄂托克发现了一个新的足迹化石地点,识别出大型和中型两种类型足迹化石,共组成 4 条行迹和 2 个孤立足迹。其中一条中型兽脚类恐龙行迹由 5 个连续足迹组成,单个足迹平均长为 25.25 厘米,复步长达 5.3 米,显示造迹者正处于高速奔跑状态。研究人员计算出其奔跑速度分别高达 45 千米/小时和 41±4.9 千米/小时。它刷新了全球范围内白垩纪时期兽脚类恐龙的最快速度纪录。新发现的快速奔跑行迹与大型兽脚类恐龙行迹共存,研究者推测造迹恐龙之所以会快速奔跑,一方面可能是为了捕猎食物,另一方面不排除躲避大型兽脚类恐龙的捕杀。

太空
Edwards(42866)
发表于2025年09月16日 23时33分 星期二
来自摩若博士岛
自 2016 年以来,距离我们仅 40 光年的红矮星 TRAPPIST-1 的行星系统就引起了广泛关注,它有 7 颗类地行星位于宜居带或附近,因此可能存在液态水。天文学家认为它们是研究太阳系外行星适合生命存在的最著名实验室。韦伯太空望远镜升空之后天文学家对该星系展开了观测,首先排除了 TRAPPIST-1b 和 TRAPPIST-1d 存在大气层的可能性。韦伯发现 TRAPPIST-1e 有一个类似地球的气态包层,表面可能存在液态水。光谱显示其大气层富含分子氮,含有微量的二氧化碳和甲烷。如果获得确认,TRAPPIST-1e 可能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像地球的系外行星。MIT 的天体物理学家 Ana Glidden 兴奋的表示,我们正处于一个探索的新时代。

太空
Edwards(42866)
发表于2025年09月16日 22时12分 星期二
来自海底两万里
NASA 韦伯太空望远镜捕捉到一股长达 8 光年的原恒星喷流,源自一颗质量约为太阳十倍的原恒星,位于距离地球约 1 万 5 千光年的 Sharpless 2-284 星云。这股喷流以每小时数十万至百万公里的速度横扫太空,对称且笔直,宛如《星际大战》的双刃光剑。如此庞大而强劲的喷流在恒星形成领域极为罕见。韦伯红外线影像显示,喷流具有丝状结构,正在冲击星际尘埃与气体,形成结点与弓形激波。这股喷流长度显示原恒星已持续活动约十万年。最远端的结构对应最早喷出的物质,而靠近核心的则是较近期的物质喷发。一般而言,大质量恒星的喷流规模与强度会随中心恒星质量的增加而放大,这次观测正好提供了一个清晰的例子。 Sharpless 2-284 星云位于银河系边缘,金属量低,环境条件类似早期宇宙,在此环境下形成的大质量恒星,能帮助我们理解宇宙初期恒星与星系的演化。

科学
Edwards(42866)
发表于2025年09月16日 17时54分 星期二
来自大臣号遇难者
根据发表在《自然》期刊上的一项研究,一种名为伊比利亚收获蚁(Messor ibericus)的蚁后可以产下两个不同物种的蚂蚁。蚁群里的个体通常分为三类,包括蚁后,雄蚁以及工蚁。研究发现,伊比利亚收获蚁的工蚁体内带有另一种“工匠收获蚁”(Messor structor)的基因,但这并非杂交的结果,而是蚁后从工匠收获蚁雄蚁的精子直接克隆出来的“复制品”。这一“异种生殖”现象不仅刷新了人类对蚂蚁生殖机制的认知,还首次提供了雌性主动“繁殖”另一物种的直接证据。研究人员推断,这个演化故事的起点是一种被称为“精子寄生”(sperm parasitism)的现象。在数百万年前,伊比利亚收获蚁的蚁后因某种未知原因失去了生产本物种工蚁的能力。为了维持蚁群的运作,它们不得不“借用”生活在附近的工匠收获蚁雄蚁的精子,与自己的卵结合,生产出兼具两个物种基因的混血工蚁。然而这种生殖策略严重依赖于建造收获蚁种群的地理邻近性,对于蚁后来说,寻找异种雄蚁交配是一件既耗时又不稳定的“麻烦事”。为了摆脱这种束缚,伊比利亚收获蚁演化出了一种更为高效且惊人的策略——“性驯化”(sexual domestication)。它们不再需要在野外寻找工匠收获蚁雄蚁,而是直接利用储存在自己体内的异种精子,通过一种特殊的克隆过程来生产它们。

科学
Edwards(42866)
发表于2025年09月15日 21时02分 星期一
来自我是传奇
一项研究调查了步行与患慢性腰背部疾病风险之间的关系。如果人们遵循研究提供的简单建议,可以为医疗保健系统节省大量资金,同时还可以减轻许多疼痛。结果显示,经常走路的人比不怎么走路的人背痛更少——而且最重要的是步行量,而不是强度。与其走得快,不如走得多。研究人员称,“每天步行超过 100 分钟的人患腰背部疾病的风险比每天步行 78 分钟或更少的人低 23%。”有 11194 人参加了这项研究,每天步行的量和强度是用两个传感器测量的,参与者在大腿和背部佩戴了两个传感器,持续一周。这项研究证实了身体活动,尤其是每天散步,可以帮助预防长期的腰背部问题。

太空
Edwards(42866)
发表于2025年09月15日 20时57分 星期一
来自火星战将
2015 年 9 月 14 日,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探测到了首个黑洞合并产生的引力波信号。如今 LIGO 每 3 天观测到一次黑洞合并事件。今天的 LIGO 与意大利的引力波探测器 Virgo 以及日本的 KAGRA 协作运行。被称为 LVK(LIGO、Virgo、KAGRA)的引力波搜寻网络已捕获约 300 个候选黑洞并合事件,部分事件已确认为黑洞合并,其余需要等待进一步分析。约 220 个候选黑洞并合事件是在第四次科学观测期发现的,其数量是前三次总和的两倍。LVK 探测数量的快速增长得益于技术改进,包括引入尖端的量子工程技术。

生物技术
Edwards(42866)
发表于2025年09月15日 15时29分 星期一
来自世界主宰
基因编辑的猪和绵羊等动物正逐渐在农业领域获得认可。这些技术可提升动物的性状表现,为人类提供更安全、优质的肉类产品。但经 CRISPR 技术改造的马,却被马球比赛拒之门外。专家强调,必须严格追踪并确保基因编辑动物的安全性,审慎推进相关应用。CRISPR 基因编辑技术能够精准切割基因组特定位置,改变基因表达,从而赋予生物新的性状。Kheiron 公司以阿根廷一匹冠军马为原型,利用克隆技术培育出五匹遗传背景完全一致的克隆马。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进一步应用 CRISPR 技术,靶向抑制了肌生成抑制素基因的表达。该基因天然存在于动物体内,作用是限制肌肉过度发育。通过精准下调其活性,团队增加了马匹体内负责爆发性运动的肌纤维数量,从而将它们培育成更出色的“短跑健将”。阿根廷马球协会明确禁止基因编辑马参赛。协会主席表示,这项技术“会剥夺育种的魅力与魔法”。

医学
Edwards(42866)
发表于2025年09月14日 23时22分 星期日
来自开普勒62号4:先行者
2025 年度的拉斯克医学奖公布了获奖名单。 基础医学研究奖授予了德国马普研究所的 Dirk Görlich 博士以及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 Steven L.McKnight 博士,以表彰他们在揭示细胞内蛋白质运输与细胞组织构成新机制方面的开创性贡献。他们的研究聚焦于蛋白质序列中的低复杂度结构域(LCDs),这类结构域由少数种类氨基酸构成,曾被认为难以承担重要生物学功能。然而,真核生物中约 15%-20% 的蛋白质含有此类序列。两人的研究揭示,这些“无序”结构域能在细胞内形成高度有序的组装体,参与调控物质运输与细胞功能组织,为理解细胞内部复杂运作提供了全新视角。
临床医学研究奖授予了美国爱荷华大学的 Michael J.Welsh 博士、曾任职于福泰制药的 Jesús (Tito)González 博士,以及现任福泰制药科学家 Paul A.Negulescu 博士,以表彰他们在囊性纤维化创新疗法开发中的关键作用。三人共同推动的三联药物疗法 Trikafta 彻底改变了一种致命遗传病的治疗格局,使大多数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提升,预期寿命接近正常人水平。
拉斯克医学科学特殊成就奖则授予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 Lucy Shapiro 博士,以表彰她在生物医学领域长达55年的卓越贡献。她的研究揭示了细菌如何在时空维度协调基因表达以实现细胞分化,她还创立了斯坦福大学发育生物学系,并长期为美国政府提供应对新型传染病的政策建议。

科学
Edwards(42866)
发表于2025年09月12日 15时54分 星期五
来自暗黑童话
日本中央大学与台湾大学研究团队发现全球消费的鳗鱼 99% 以上属于三种濒危物种。这些被广泛食用的鳗鱼是美洲鳗、日本鳗和欧洲鳗,它们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估为濒临灭绝。鳗鱼在全球范围内存在大量不透明交易,难以掌握实际流通量,此次研究为了解真实情况提供了线索。研究团队对 2023-2025 年在亚洲、欧美及大洋洲 11 个国家和地区 26 个城市购买的 282 件加工品和生鲜品进行基因检测,确定了种类。其中美洲鳗 154 件,日本鳗 120 件,欧洲鳗 4 件,印度尼西亚短鳍鳗 1 件,另有 3 件未能进行分析。根据该结果,结合各国的生产量、贸易统计数据和市场规模推测全球流通比例,美洲鳗占 75.3%,日本鳗占 18.0%,欧洲鳗占 6.7%。从国别流通量来看,中国约占 60%,日本约占 19%,东亚地区可能占了大半。

太空
Edwards(42866)
发表于2025年09月12日 15时24分 星期五
来自女神觉醒
天文学家使用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首次在遥远的矮行星鸟神星(Makemake)上发现甲烷气体。这项成果颠覆了人们以往认为鸟神星只是颗冰封天体的看法,也让它成为继冥王星后,第二颗确认存在稀薄气体的海王星外天体。鸟神星于 2005 年由加州理工学院研究团队发现,半径约 715 公里,比冥王星稍小且更黯淡,绕太阳公转一圈需 305 年。过去的恒星掩星观测显示它没有明显大气,但不排除有稀薄大气存在的可能。红外线数据则揭示矮行星表面的甲烷冰有奇怪的热异常,暗示可能有局部热点并释放气体。研究团队指出,鸟神星是目前发现的海王星外天体中,最大的冰封天体之一,表面以甲烷冰为主。近期由韦伯望远镜的观测结果发现,在甲烷冰地表之上也存在稀薄的甲烷气体层,显示它的内部并非死寂,而是仍在不断变动中。鸟神星可能有一层非常稀薄的大气,类似冥王星。而这些气体也可能来自更短暂的局部地质活动,例如冰火山的羽状喷流或如同彗星般的升华作用。

科学
Edwards(42866)
发表于2025年09月12日 14时34分 星期五
来自河流之女
章鱼能用任意腕足执行任务,但它们更倾向于使用某个或某几个腕足执行特定任务。章鱼腕足是由围绕一个中枢神经的四个不同肌群组成的复杂结构,这四个肌群分别为横肌、纵肌、斜肌和环肌,它们能让章鱼腕足以不同方式变形,由此做出一系列动作以完成各种行为,从狩猎和移动到自卫。然而此前并不了解野生章鱼如何利用并协调它们的腕足。研究人员分析了关于野生章鱼的 25 个 1 分钟视频,这些视频拍摄于 2007-2015 年间的大西洋和加勒比海。他们发现,所有这些章鱼均能让全部八个腕足以四种不同方式变形,并能用每个腕足完成所有动作。他们还发现,身体两侧的腕足使用率均等,但前面四个腕足的使用率远高于后面四个腕足(64%比36%)。前腕足更有可能用于探索周围环境,而后腕足更可能用于让章鱼到处移动。因此,两个动作更常用到后腕足:一个是翻滚,此时腕足在章鱼身下顺着海底移动,类似传送带;另一个是撑地“踩高跷”,此时腕足向下笔直延伸以抬起身体。

太空
Edwards(42866)
发表于2025年09月11日 22时36分 星期四
来自失忆者
NASA 禁止持有有效签证的中国公民进入其设施,参与其太空项目。此前以合同工或学生身份参与 NASA 项目的中国公民在 9 月 5 日发现无法访问所有 NASA 系统和设施,NASA 随后证实它以国家安全理由禁止中国公民,“NASA 已针对中国公民采取了内部措施,包括限制其进入我们的设施、接触材料和网络,以确保我们工作的安全。”中美两国目前都在竞争重返月球,而美国的登月计划 Artemis 正面临成本超支和延误等问题。

太空
Edwards(42866)
发表于2025年09月11日 17时52分 星期四
来自第七元素
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探测到两个黑洞之间异常强烈的碰撞,这使得物理学家能够验证斯蒂芬·霍金在1971 年提出的黑洞面积定理。该定理指出,当两个黑洞合并时产生的黑洞视界,即连光都无法逃脱黑洞控制的边界,其面积不能小于两个原始黑洞的面积之和。该定理与热力学第二定律相呼应。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熵或物体内部的无序状态永远不会减少。黑洞合并扭曲了宇宙的结构,产生了被称为引力波的微小时空波动,能被引力波探测器观测到。最近的这次碰撞被命名为 GW250114,与 2015 年首次观测到的产生引力波的碰撞几乎完全相同。这两次黑洞的质量都在太阳质量的 30-40 倍之间,发生在 13 亿光年之外。这一次升级后的 LIGO 探测器灵敏度是 2015 年的 3 倍,因此它们能够以前所未有的细节捕获碰撞产生的波。这使得研究人员能够通过计算证实黑洞合并后视界面积确实变大,从而验证了霍金的定理。

科学
Edwards(42866)
发表于2025年09月11日 14时11分 星期四
来自灵魂骑士
NASA 宣布毅力号漫游车去年在火星耶泽罗陨石坑(Jezero Crater)附近一古老干涸河床采集到的一块岩石样本可能保存了古代微生物生命的证据。该样本被命名为“蓝宝石峡谷(Sapphire Canyon)”,采集自名叫 Cheyava Falls 的岩石。潜在的生物特征是指可能具有生物起源的物质或结构,但需要更多数据或进一步研究才能得出是否存在生命的结论。相关研究报告发表在《自然》期刊上。

医学
Edwards(42866)
发表于2025年09月11日 00时25分 星期四
来自来自外星球的礼物
在新冠疫情高峰时期,全世界据估计每月使用 1290 亿个一次性口罩,这些口罩主要由聚丙烯等塑料制成。由于缺乏回收流程,大部分口罩要么被填埋要么散落在世界各地,研究显示陆地和水生环境都存在大量一次性口罩。而这些丢弃的口罩如今已经开始降解,可能会成为化学定时炸弹。研究人员将不同类型的口罩浸泡在水中,发现所有口罩都会渗出微塑料,其中 FFP2 和 FFP3 口罩的微塑料最多,它们释放的微塑料量是其它口罩的四到六倍。此外口罩还会释放出干扰内分泌的化学物质双酚B(bisphenol B),被人类和动物身体吸收之后,其作用会类似雌激素。研究人员根据口罩的产量估计它们会向环境释放 128-214 公斤的双酚B。

科学
Edwards(42866)
发表于2025年09月10日 23时40分 星期三
来自薄红天女
婴儿的哭泣声会触发男女快速的情绪反应,以至于身体都变热了。研究人员使用热成像发现,播放婴儿哭泣的录音时,血会涌上人的脸部,皮肤温度随之升高。当婴儿发出更痛苦的声音时,这种效应会更强烈也更加同步。研究表明,人类会对婴儿哭声中的特定特征自动做出反应,在婴儿感到疼痛时会增强。为了增加婴儿获得照顾的几率,演化让人类无法忽视婴儿的哭声。根据发表在《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Interface》的研究,男女对婴儿哭声的反应基本相同。而婴儿最痛苦的哭声则会引发成年人面部温度最大的变化。

科学
Edwards(42866)
发表于2025年09月10日 22时27分 星期三
来自龙族旧路:龙族遗产Ⅰ
全球变暖可能会影响以含糖饮料和冷冻甜品形式增加的添加糖摄入量,尤其是在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人群中。在12℃~30℃ 的范围内每升高 1℃,每人每天的添加糖摄入就会增加 0.70 克。研究结果提示应缓解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与过量摄入添加糖有关的潜在健康风险。气温波动会影响人们的饮食选择。更热的天气会增加身体对补水的需求,通常导致人们更喜欢食用冰镇或加糖的产品。这种情况在习惯摄入更多高糖含量食物和饮料的地区尤其常见。过量摄入添加糖与肥胖、代谢疾病等其他健康风险有关。然而,气候变化如何影响饮食习惯,以及潜在的健康后果,一直不明确。为了评估天气状况如何影响添加糖摄入,卡迪夫大学的何盼和同事分析了 2004 年至 2019 年美国家庭的食品采购数据,并将这些数据与该地区的气象学数据进行比较,气象学数据包括气温、风速、降水和湿度。他们发现,添加糖摄入与 12-30°C 范围内的温度正相关。主要驱动因素为含糖饮料(如汽水和果汁)和冷冻甜品(如冰淇淋和意式冰淇淋)的摄入量更大。这种影响在收入或教育程度较低家庭中更显著。作者还预计,到 2095 年(或相当于比工业化前水平升高 5°C)全国每天的添加糖摄入可能会增加 2.99 克,而特定人群——包括女性、低收入和低教育程度群体——的风险会更高。

地球
Edwards(42866)
发表于2025年09月10日 22时09分 星期三
来自冰上斯芬克斯
科学家几十年以来一直认为地球最丰富的浮游植物原绿球藻(Prochloroccoccus)会受益于暖化的全球环境,然而根据发表在《Nature Microbiology》期刊上的一项研究,海洋暖化会危及原绿球藻的生存,作为全球食物网的关键物种,它的数量如果减少将会产生巨大影响。原绿球藻非常小(0.6 微米),属于光合超微型浮游植物,是地球最丰富的光合生物,是海洋主要的初级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产生了地球约五分之一的氧气。它们将阳光和二氧化碳转化为海洋生态系统底层的食物,热带海洋近半数食物是由原绿球藻产生的,有数以百计的物种依赖于原绿球藻。根据最新研究,如果地表水温超过约 27.8 摄氏度,未来 75 年热带海洋中的原绿球藻种群数量可能会减少一半。

太空
Edwards(42866)
发表于2025年09月10日 17时53分 星期三
来自开普勒62号1:邀请
天文学家首次在一颗古老的棕矮星「意外者」(The Accident)的气层中发现硅烷(silane)。行星科学家早已预测硅烷应存在于气态巨行星的大气,并在云层形成中扮演关键角色。然而数十年来,无论是木星、土星,还是其他棕矮星与系外气态巨行星的大气,始终未能探测到它。「意外者」距离地球约 50 光年,可能形成于 100–120 亿年前,是迄今发现最古老的棕矮星之一。在其大气中检测到硅烷,意味着在极为古老的环境下,硅倾向与氢结合形成轻分子,得以上升至气态巨行星大气的高层;而在较近期形成的天体如木星、土星中,硅则更容易与氧结合,生成较重的分子并沉降至深层,使硅烷难以被侦测。这项发现不仅验证了天文学家对气态巨行星云层形成的理论,也显示早期行星的大气化学可能与今日太阳系截然不同,暗示数十亿年前形成的世界曾展现出另一种样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