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lidot新版网站常见问题,请点击这里查看。
太空
WinterIsComing(31822)
发表于2022年04月08日 23时51分 星期五
来自被涂污的鸟
美国太空司令部确认了第一个撞击地球的星际天体:来自另一个恒星系统的天体于 2014 年在巴布亚新几内亚附近坠落,碎片很有可能在南太平洋中,要找到残片将会非常困难。它是已知第一颗星际天体,但只有几英尺宽,远小于更知名的星际天体‘Oumuamua 和 Comet Borisov。在发现星际天体‘Oumuamua 之后 ,哈佛大学天体物理学专业的学生 Amir Siraj 和教授 Avi Loeb 开始搜寻是否有来自太阳系之外的陨星坠落到地球。他们查询了 NASA 近地天体研究中心维护的陨星数据库,数据库记录了近千次撞击,其中发生在 2014 年 1 月 8 日 Manus 岛附近的爆炸事件立即引起了他们的注意,陨星的时速超过了 13 万英里,暗示它很可能来自太阳系之外。他们的研究报告 2019 年递交到了期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但因为缺乏美国政府未披露的信息而一直没有通过同行评审。探测陨星的部分传感器由美国国防部管理,相同的技术用于探测核爆,因此研究人员无法确认陨星速度的误差幅度。美国太空司令部上个月公布的备忘录为研究人员提供了他们所需要的数据。
科学
WinterIsComing(31822)
发表于2022年04月08日 17时59分 星期五
来自动物庄园的秘密
头面部形态是一项由复杂形态组合而成的遗传性状。不同群体的头面部特征具有显著差异,与人类的起源、迁徙及进化紧密关联。东亚与欧洲人群面部形态差异显著,这背后受到怎样的遗传因素影响?其中是否存在自然选择作用?而且,人脸形态数据维度高且复杂,如何结合数学与生物学进行头面部表型的量化?为解决上述问题,研究人员基于近万例 3D 人脸图像,构建出一套结合解剖学信息的面部分割方法。他们将面部区域聚合为 10块 主要结构,分别为额头、眉弓、眼睛、颞部、颧部、鼻部、面颊、嘴上、嘴下以及下颌。这样,获取的分割后面部表型能完美对应到各个解剖学位置,为后续开展遗传学解析奠定了基础。中科院研究团队利用多变量典型相关分析,定位了 244 个影响东亚群体头面部形态的遗传变异,证实面部特征作为典型的复杂性状由多基因共同影响。此后,他们与欧洲团队合作,进一步发现亚欧人群之间的差异信号可能功能同质,只是因为频率变化所造成的。研究报告发表在《Nature Genetics》期刊上。
科学
wanwan(42055)
发表于2022年04月08日 16时01分 星期五
来自失忆的星球
物理学家发现,名为 W 玻色子的基本粒子似乎重了 0.1%——这个微小的差异可能预示着基础物理学的巨大转变。刊登在《科学》期刊上的这一测量结果来自伊利诺伊州巴达维亚的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的一台旧粒子对撞机,对撞机最后一次粉碎质子是在十年前。费米实验室对撞机探测器(CDF)合作的大约 400 名成员继续分析名为 Tevatron 的对撞机产生的 W玻色子,追踪无数错误源以达到无与伦比的精度水平。如果 W 玻色子比标准理论预测值更重的结论能被独立证实,那么这一发现将暗示存在着尚未发现的粒子或者力,将带来半个世纪以来量子物理学定律的首次重大改写。未参加 CDF 的马德里理论物理研究所的物理学家 Sven Heinemeyer 表示:“这将彻底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其意义甚至可能能与2012年希格斯玻色子的发现相媲美。“希格斯粒子与之前已知的图景非常吻合。而这将是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
科学
wanwan(42055)
发表于2022年04月08日 15时53分 星期五
来自真假泰山
1832 年达尔文目睹了数百只飞航蜘蛛降落在距离岸边大约 60 英里的皇家海军小猎犬号上。飞航蜘蛛是一种至少从亚里士多德时代就为人所知的现象,因 E.B.White 的经典儿童读物《夏洛特的网》而广为人知,但是科学家直到最近才取得了一些进展,更好地理解了其背后的物理原理。根据最近发表在《物理评论E》杂志上的一篇论文,物理学家开发出一种新的数学模型,结合了所有各种作用力以及多根线的影响。论文作者、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 M. Khalid Jawed 和圣母大学(NDU)的 Charbel Habchi 的新模型基于计算机图形算法,该算法用于在《霍比特人》和《人猿星球》等大片中对皮毛和头发进行建模。这项工作有朝一日可能有助于设计用于探索大气层的新型气球传感器。对于飞航蜘蛛为什么能漂浮在空中,存在着很多彼此竞争的假设。例如,一种看法认为,随着太阳升起,空气变暖,蜘蛛放出的丝线形成了它们的“降落伞”,捕捉热梯度引起的上升气流。第二种假设认为,这些线具有与大气中的弱垂直电场相互作用的静电荷。
科学
wanwan(42055)
发表于2022年04月08日 15时38分 星期五
来自时间回旋
藏在森林地被物中或者从树上长出来的真菌给人的印象可能是一种沉默且相对独立的生物,但是一项新研究表明蘑菇可能能互相交流。对蘑菇互相发送的电信号进行的数学分析确定了一些模式,这些模式在结构上与人类的语言惊人相似。之前的研究发现,真菌通过名为菌丝的地下长丝状结构传导电脉冲——类似于人类神经细胞传递信息的方式。研究甚至发现,当消化木材的真菌的菌丝接触到木块的时候,这些脉冲发射的频率会增加,这增加了真菌使用这些电子“语言”与它们远处的部分或者通过菌丝相连的伙伴(例如树木)分享关于食物和伤害信息的可能性。但是这些电活动与人类的语言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为了进行研究,位于布里斯托尔的西英格兰大学非常规计算实验室的 Andrew Adamatzky 教授分析了四种真菌——金针菇、裂褶菌、幽灵菇和虫草花——产生的电尖峰模式。他将微小的微电极插入布满了菌丝线(它们的菌丝体)的基质进行研究,这项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开放科学杂志》上的研究发现,这些尖峰经常聚集成一连串的活动,像高达 50 个单词的词汇表一样,并且这些“蘑菇单词的长度”的分布与人类语言的分布非常接近。

裂褶菌——生长在腐烂的木头上,其子实体像是波浪起伏的、密密麻麻的珊瑚——使用的“句子”最复杂。Adamatzky 认为,这些电活动波最有可能的原因是为了保持菌落的完整性——就像狼通过嚎叫保持狼群的完整性一样——或者向菌丝体的其他部分报告新发现的引诱剂和驱虫剂来源。他表示:“还有另一种可能——它们什么都没说。”“繁殖的菌丝体的尖端是带电的,因此,当带电的尖端碰到一对差分电极的时候,就会记录到电位差的尖峰。”他补充表示,无论这些“尖峰”代表什么,它们似乎都不是随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