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提交注意事项:
请在发布文章时用HTML代码加上至少一条新闻来源的链接;原创性消息,可加入相关信息(如涉及公司的网址)的链接。有任何问题,邮件至:he.fang#zhiding.cn
注意:收到邮件乱码的用户请修改客户端的默认字体编码,从"简体中文(GB2312)"修改为"Unicode(UTF-8)"。
solidot新版网站常见问题,请点击这里查看。
Solidot 公告
投 票
热门文章
热门评论
- 样本数太少 没有参考意义 (1 points, 一般) by Craynic 在 2025年09月22日13时13分 星期一 评论到 梵蒂冈的 Flathub 软件包人均安装量最高
- 杞人忧天 (1 points, 一般) by cnma_001 在 2025年08月15日12时04分 星期五 评论到 你一生中被小行星砸到的概率
- 垃圾Paypal... (1 points, 一般) by devfsdvyui 在 2025年07月17日20时13分 星期四 评论到 Valve 在支付公司压力下移除部分成人游戏
- 建议下次不要用动漫这种容易误解的词 (1 points, 一般) by solidot1550041775 在 2025年07月09日15时24分 星期三 评论到 Netflix 称其全球订户有五成看动漫
- 所以应该吃生肉吗 (1 points, 一般) by Craynic 在 2025年07月09日13时25分 星期三 评论到 研究称加工肉没有食用的安全量
- 居然只有95% (1 points, 一般) by Craynic 在 2025年06月30日13时03分 星期一 评论到 日本争议夫妇别姓法案
- 搞反了 (1 points, 一般) by Craynic 在 2025年06月25日18时46分 星期三 评论到 智能手机是人类的寄生物
- 中心思想归纳 (1 points, 一般) by 18611782246 在 2025年05月15日10时37分 星期四 评论到 研究发现要求 AI 聊天机器人给出简洁答案会显著增加幻觉可能性
- 希望能比印度猴子写得好 (1 points, 一般) by Craynic 在 2025年05月06日13时21分 星期二 评论到 微软 CEO 声称该公司三成新代码是用 AI 写的
- 如果这么干的话 (1 points, 一般) by Craynic 在 2025年04月28日13时13分 星期一 评论到 苹果计划将印度制造的 iPhone 出口到美国以避开关税
自 2000 年以来 15-49 岁人群癌症发病率增加了 10%,而老年人口的癌症发病率却略有下降。其中年轻女性的癌症率比同年龄段男性高 83%。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Cancer Research)会议上发表的一项涉及 15 万人的研究发现,根据血液生物标志物,千禧一代的生物衰老速度看起来比前几代人更快。这种加速现象与肺癌、胃肠道肿瘤和子宫恶性肿瘤等癌症风险增加最高 42% 相关。研究人员将癌症发病率上升与怀孕期间服用的药物、摄入的超加工食品、人造光、轮班工作造成的昼夜节律紊乱,以及化学物质暴露联系起来。
正如城市居民所知,远离都市,奔赴海边,可以享受别样的风景或体验心灵的重启。发表在 ACS《环境科学与技术快报》上的一项研究为海边之旅又平添了一个新的理由。一项研究发现,城市空气潜藏致病性念珠酵母菌菌株,但在沿海空气样本中却没有发现这些菌株,揭示了其潜在的传播途径。念珠酵母菌是一组常见的微生物,存在于人体皮肤和内脏器官黏膜中,但不会造成危害。但是,在某些情况下,这些菌株可能会过度增殖,并导致阴道酵母菌感染或鹅口疮。已知这些感染可通过直接接触或体液传播。先前的研究发现空气中存在念珠菌 DNA,表明这种酵母菌可以通过空气传播。研究人员连续一整年每个月在香港及其附近的一个面向中国南海的人口稀疏地区收集一次空气样本。他们在 12 份城市空气样本中发现了三种被世界卫生组织归类为真菌病原体的念珠菌:白色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而在沿海地区采集的样本中没有检测到念珠菌。这一地域差异让研究人员推测,空气中的酵母菌来源于工业或城市,例如污水处理厂。此外,一些城市空气样本中还含有对常见抗真菌药物具有耐药性的致病性念珠菌菌种。研究人员表示,抗真菌药物的过度使用、城市环境中的重金属等污染物或气温升高均可能是这种耐药性的促成因素。最后,空气中的其中一种念珠菌菌株的基因组成与先前从念珠菌感染者样本中提取的菌株密切相关,这表明空气中的菌株可能具有传染性。研究人员表示,这项研究挑战了长期以来存在的念珠菌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播的假设,将念珠菌描述为一种新兴的空气传播病原体。但是还需要开展更多的研究,以调查城市中念珠菌的来源,并充分了解这些空气中颗粒的潜在传染性。
著名动物学家、灵长类动物学家和人类学家珍·古道尔(Jane Goodall)去世,享年 91 岁。珍·古道尔以研究野外黑猩猩闻名,被认为是最重要的黑猩猩专家。古道尔于 1960 年在坦桑尼亚贡贝溪(Gombe Stream)国家公园的 Kasakela 黑猩猩社区开始研究黑猩猩的社会和家庭生活,她观察到黑猩猩的行为与人类十分相似。她的发现挑战了当时两大信念:只有人类才能制造和使用工具,黑猩猩是素食主义者。她在研究中与当地黑猩猩建立了紧密联系,成为黑猩猩社区唯一被接纳的人类。她后来投身于环境教育和公益事业,创办了著名民间动物保育机构珍·古道尔研究所。
根据发表在《Osteoporosis International》上的一篇综述,研究人员分析了 62 项研究,发现微塑料会破坏骨髓干细胞,刺激破骨细胞——一种削弱骨组织的细胞,从而削弱骨骼。实验室实验发现,微塑料颗粒会降低细胞活性,诱导细胞过早衰老,改变基因表达,引发炎症反应。动物研究发现,微塑料的积累会降低白细胞数量,破坏骨骼微结构,导致细胞结构不规则,增加骨折风险。巴西 Campinas 州立大学的 Rodrigo Bueno de Oliveira 表示,这些影响会阻碍实验动物的骨骼生长。
根据发表在《Foods》期刊上的一项研究,每天食用芒果有助于降低糖尿病风险。芒果含糖量属于较高水平,对糖尿病前期患者而言可能不是好的水果选择。但对照测试发现,结果并非如此。研究人员将参与者分成两组,一组每天吃一个新鲜芒果,另一组则每天食用一根低糖燕麦棒。研究人员在 6 个月中测量了参与者的血糖水平、身体对胰岛素的反应以及体脂。结果显示,含 32 克糖的高糖芒果比含 11 克糖的低糖燕麦棒更有益。每天食用芒果的参与者血糖控制得到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增强,并且体脂减少。芒果等水果中天然存在糖分,辅以纤维、维生素及营养素,能提供额外的健康益处。而像早餐麦片,甚至是一些低糖零食这些添加糖分的食物,则可能不具备同等的营养价值,甚至还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研究人员称,“重要的不仅是含糖量,食物的整体构成也很重要。”
天文学家利用韦伯太空望远镜观测一颗在宇宙中自由漂流的行星 SIMP-0136,意外发现在高层大气不时出现极光,而且行星大气循环由这些极光加热所驱动。漂流行星 SIMP-0136 距离地球约 20 光年,质量约为木星的 12.7 倍、半径约为木星的 1.2 倍。由于此行星自转一周只需约 2.4 小时,让天文学家得以快速观察大气层的完整变化。结果发现大气的垂直温度分布出现「温度反转」现象,也就是高度愈低,气温愈低,越往高空则气温越高,与地球等行星的大气温度垂直分布完全不同。这种异常主要源于极光不断将能量注入并加热高层大气所致。
这颗行星的云层并非由水或冰构成,而是矽酸盐颗粒组成,类似地球沙滩上的沙子。整颗行星几乎被云层平均覆盖,与地球云系经常出现云缝或空隙的情况大不相同。它的平均气温超过摄氏一千五百度,远比木星或土星平均气温约在零下百度炙热得多。研究显示,极光不只出现于地球或木星,也能在孤单的漂流行星上扮演塑造大气结构与提供动力来源的关键角色。
中科院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在对一件距今约 100 万年前的古人类头骨化石经重新分析后,不仅揭示出一个与神秘古人类“丹尼索瓦人”密切相关的新演化支系——“龙人”(Homo longi),更将现代人、尼安德特人与这一亚洲古人类支系的分化时间大幅推前,远超此前学界共识。研究发表于《科学》。研究人员对 1990 年发现于湖北省郧县的“郧县人2号”头骨化石进行了高精度 CT 扫描与结构光表面扫描,进行数字重建。研究结果显示,重建后的郧县人2号头骨脑容量超过了 1100 毫升,并且呈现出原始与进步特征交融的形态:低平的额骨和突出的吻部类似更古老的直立人或海德堡人;而扁平低矮的颧骨、更宽的后脑颅以及较大的脑容量,则与龙人以及大荔、金牛山、华龙洞、许家窑等地出土的中更新世人类化石相似。研究发现,智人、龙人和尼安德特人这三支的分化发生得非常早,虽然早于目前化石记录所示,但与基因组数据推测的结果高度吻合。进一步研究结果显示,郧县人并非直立人,而是与丹尼索瓦人密切相关的龙人支系的早期代表,表明早在 100 万年前,人类祖先已经分化成多个独立演化的群体。
睡眠对身心健康至关重要,而年轻成年人的睡眠问题成为了一项重大的公共卫生挑战。根据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期刊上的一项研究,丹麦研究人员调查了该国出生于 1980-2015 年的 220 万人口的数据,发现 15-45 岁人群自我报告有睡眠问题的比例从 2010 年的 34% 增至 2021 年的 49%,帮助睡眠的褪黑素使用量增加了 10 倍——开褪黑素处方的比例从每千人 2.43 增加到 20.9。
根据发表在《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 - Health》期刊上的一项研究,从童年时期父母的温暖,到成年后的友谊、参与社区活动和宗教支持,贯穿一生的社会优势累积效应或能减缓衰老的生物过程,推迟表观遗传时钟,让一个人的生物年龄低于实际年龄。对逾 2100 名美国成年人的研究发现,更高水平的累积社会优势(cumulative social advantage)的人有着更慢的表观遗传衰老和更低的慢性炎症水平。研究人员称,累积的社会优势指的是一个人一生中社会联系的深度和广度。这种社会优势的积累会以可衡量的方式塑造人的健康轨迹。累积优势理论认为,无论是经济资源还是社会资源,都趋于累积,从而扩大生命历程中的差距。一个让人警醒的现实是:社会资源并非均匀分布,种族、阶级和教育程度塑造了在成长过程中有支持性父母、在社区机构中找到归属感或拥有提供稳定支持的朋友和伴侣的可能性。
根据发表在《科学》期刊上的一项研究,白蚁会主动清理危害其培育的鸡枞菌的有害菌。肥大齿白蚁(Odontotermes obesus)等会培植真菌的白蚁与一种名为“鸡枞菌”(Termitomyces)的真菌保持着至关重要的共生关系;这些白蚁会在一种名为菌圃(comb)的特殊营养基质中培育这种真菌;菌圃既能给予白蚁可靠的食源,也可为鸡枞菌提供理想的生长环境。这些富含营养的菌圃也会吸引真菌型杂草的入侵,尤其是生长迅速的伪炭角菌(Pseudoxylaria):如果任其发展,伪炭角菌很快会反客为主。研究人员发现,在面对小规模感染时,白蚁会主动从受污染的菌圃中移除伪炭角菌,并将其埋在土壤团块(boluses)之下;这可有效地将该有害真菌隔离在缺氧的土壤环境中,从而抑制其进一步生长。在严重感染的情况下,白蚁会将感染菌圃与健康菌圃完全隔离,并在必要时将整个感染部分埋入土块之中以遏制该威胁。
天文学家长期以来一直依赖超级计算机去模拟宇宙的宏大结构,但一款名为 Effort.jl 的新开源工具正改变这一现状。意大利和加拿大研究团队开发了模拟器 Effort.jl,模拟复杂宇宙模型如 EFTofLSS 如何响应。他们的测试显示,Effort.jl 只需几分钟即可在标准笔记本电脑上提供具有相同精度的结果。这项突破性技术将神经网络与物理知识的巧妙运用相结合,在保持可靠性的同时,大幅缩短了计算时间。Effort.jl 源代码发布在 GitHub 上,采用 MIT 许可证。
Maria Branyas 能活到 117 岁的原因之一是她拥有异常年轻的基因组。Branyas 于 2024 年去世,当时她是世界最长寿的人,她去世前提供了自己的血液、唾液、尿液和粪便样本供科学家研究。科学家分析后发现,她体内细胞的生物年龄看起来比她的实际年龄更年轻。她晚年总体健康状况良好,心血管健康状况极佳,炎症水平极低。她的免疫系统和肠道菌群指标与更年轻的人群相当,她的“坏”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极低,“好”胆固醇水平极高。所有这些因素都有助于解释她健康状况如此出色的和寿命如此高。科学家还发现,她的染色体末端端粒异常短。非常短的端粒可能为她带来了优势。科学家认为她体内细胞的短寿可能阻止了癌症的增殖。
研究人员使用来自《Science》及其姊妹期刊《Science Advances》内部数据,统计了超过 11 万份论文投稿,其中《Science》投稿接近7万份。结果显示《Science》对所有论文的平均接受率为6.1%。然而在国家层面上,差距异常明显:中国学者的论文接受率只有 2.3%,而美国与加拿大学者则达到 8.3%。此外机构知名程度、共同作者的数量,乃至学科主题,都在无形中塑造着论文不同的命运。调查发现,知名机构的论文更受《Science》青睐。知名程度处于“第一或第二梯队”的机构,论文接受率为 11.6%;而“最末梯队”的机构,接受率仅为 3.4%。共同作者越多,论文接受率越高。有 10 位或更多作者的论文接受率为 9.9%,有 1~5 位作者的论文接收率仅为 3.3%。调查人员将论文主题分为十大类,某类论文的接受率为9.6%,而另一类的接受率仅为 1.7%。调查还揭示了另一个重要事实:论文的命运往往首先掌握在编辑手中。许多稿件甚至还没进入同行评审,就已经被挡在“第一道门”之外。统计分析显示,编辑的初筛比审稿人给出的建议更能影响稿件是否最终被录用。
根据发表在《Autonomic Neuroscience》期刊上的一项研究,定期锻炼不仅能增强心脏功能,还能重塑控制心脏的神经。研究首次表明,适度的有氧训练有助于重塑控制心脏的神经,且对心脏两侧的神经产生不同的影响。研究使用了名叫体视学(stereology)的 3D 定量成像分析方法。研究结果表明,经过 10 周训练的大鼠,其身体右侧心血管丛的神经元数量约为左侧的四倍,而未训练的大鼠则相反,左侧神经元的大小几乎增加了一倍,而右侧神经元的大小则略有缩小。研究人员认为,最新发现能被用于更有效的治疗一系列疾病,包括心律不齐、胸痛、心绞痛和“心碎”综合征。
每年有超过 4 亿吨塑料污染了海滩、河流,甚至海洋最深处——深度可达1.1万米。除了污染环境,塑料还加剧了气候变化。据估计,塑料生产每年约产生 18 亿吨温室气体。科学证据还表明,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塑料材料已经影响到人类健康。大量塑料颗粒从窗帘、家具、衣物和其他塑料制品上脱落。这些颗粒悬浮在空气中,溶解在饮用水中,附着在食物上,可以被吸入、摄入或与皮肤接触。现在,科学家已在人类血液、大脑、胎盘、母乳甚至骨骼中发现了微塑料。《国际骨质疏松症》发表的一项研究回顾了 62 篇科学论文,发现微塑料以各种方式损害骨骼健康。一个典型例子是,它们通过促进破骨细胞的形成损害骨髓干细胞的功能。破骨细胞是一种多核细胞,通过骨吸收的过程降解组织。根据国际骨质疏松症基金会的数据,由于人口老龄化,全球骨质疏松症相关骨折的发病率正在上升。预计到 2050 年,骨质疏松症相关骨折将增加 32%。
NASA 宣布计划最早于明年 2 月启动阿波罗任务之后的首次载人月球飞行任务。这一时间表让很多人感到意外。NASA 是在 2022 年执行了 Artemis 登月计划的首次飞行任务,发射代号为 Artemis I,为无人飞行,使用登月火箭 Space Launch System(SLS)把 Orion 飞船送往月球并返回地球,为期六周,这次任务主要是测试系统。第二次任务代号 Artemis II,将把四名宇航员送往月球轨道然后返回,为期十天。这次任务最早的发射窗口是明年的 2 月 5 日。四名宇航员包括 3 名 NASA 宇航员 Reid Wiseman、Victor Glover 和 Christina Koch,以及加拿大宇航员 Jeremy Hansen。
根据发表在《Journal of Ethology》期刊上的一项研究,科学家通过镜头捕捉到类似人类三人行的罕见鲨鱼交配情景。作为研究项目的一部分,澳大利亚阳光海岸大学博士后 Hugo Lassauce 观察了鲨鱼一年时间,在一次观察中他发现海底沙滩上两只雄性豹纹鲨抓住了一只雌性的胸鳍,这是典型的交配前求偶行为。Lassauce 在水中待了一个小时,几乎冻僵,终于记录到了两雄一雌的交配过程:一只持续了 63 秒,另一只持续了 47 秒。然后两只雄性筋疲力尽的躺在水底不动,而雌性则精神抖擞的离开了。Lassauce 使用了两台 GoPro Hero 5 相机,他记录到交配前三只鲨鱼几乎一动不动的持续了近一小时,之后才开始交配。
根据发表在 PNAS 期刊上的一项研究,冰比液态水更能有效溶解铁矿物。这一发现可能有助于解释为何在气候变暖导致永久冻土融化的情况下,许多北极河流正在变成铁锈色。研究指出,相比于 4℃ 的水,-10℃ 的冰从常见矿物中溶解出的铁更多。这挑战了长期以来“极寒环境会减缓化学反应”的观念。“这听起来可能不合直觉,但冰并不是被动的。”论文通讯作者、瑞典于默奥大学的 Jean-François Boily 表示,“结冰时,冰晶之间会产生微小的液态水囊。这些水囊就像化学反应器,化合物在其中浓缩且酸性极强。这意味着即使在 -30℃ 的低温下,它们也能与铁矿物发生反应。”研究结果表明,冰并非一种被动的储存介质,而是一个活跃的参与者。随着极地和山区的冻结与融化事件增加,冰对生态系统和元素自然循环的影响可能非常重大。
天文学家利用韦伯太空望远镜,在星系 CAPERS-LRD-z9 的中心发现了一个超大质量黑洞,存在时间为大爆炸后约 5亿年,创下所知最遥远黑洞纪录。研究团队认为,在搜寻黑洞的研究中,这次发现已接近观测技术所能达到的极限。虽然有更遥远的超大质量黑洞候选天体,但始终未发现黑洞特有的光谱特征,而本次研究的观测数据终于提供了解答。更令人瞩目的是,星系 CAPERS-LRD-z9 中心黑洞的质量十分庞大。估计约达太阳质量的 3 亿倍,几乎相当于星系内所有恒星质量的一半。即便在超大质量黑洞族群分布中,也是属于异常的庞大。发现在大爆炸后仅数亿年就出现质量如此巨大的黑洞,为研究超大质量黑洞的成长机制提供关键线索。理论上后期宇宙中的黑洞有充裕的时间透过吸积与合并逐步增长,但若要在宇宙演化早期就达到此质量,意味着黑洞的增长速度远快于既有模型的预测,或者是种子黑洞一开始形成的质量就非常庞大。
月球在生锈,而这一切都是地球的错。科学家发现,从地球吹向月球的氧粒子会将月球矿物质转变成赤铁矿,也就是铁锈。澳门科技大学的行星科学家金子梁 (JIN Ziliang)表示,这一发现加深了研究人员对地月之间深层作用的理解,揭示了月球如何保存这些相互作用的地质记录。地球和月球大多数时间都沐浴在太阳的带电粒子流中,但每个月有五天地球会进入到太阳和月球之间,阻挡了大部分太阳粒子流,期间月球主要暴露于曾是地球大气一部分、后被吹入太空的粒子——这一现象被称为“地球风”。地球风包含了各种元素的离子,如氢、氧和氮。当这些带电粒子撞击月球表面时,它们可能会进入月球土壤的上层,触发化学反应。